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推广“窗帘之约”经验做法,为特殊老人配备了“小智”智能终端,可实现测血压、检查燃气、紧急情况呼救120等功能。图为街道社工站社工和低龄老人志愿者上门指导辖区89岁独居老人司素云使用“小智”智能设备。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士龙 李娜 摄
“老章,我给你下了一碗馄饨,这就趁热吃啊!”在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好阿姨”郝素云来到76岁的独居老人章李梅家中,送饭送药。不久前,章李梅摔伤了腿,郝素云和她牵头组建的“暖宝”志愿服务队,就成了章李梅的贴心照护人,嘘寒问暖,细致入微。
不止章李梅,这个社区的23位独居、孤寡、行动不便等老人,和社区及志愿服务队定下了“窗帘之约”,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最温暖的关爱。
“小窗帘”中蕴含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如今,“窗帘之约”经验做法走出合肥,推广全省,进而成为全国典型的基层治理和志愿服务的样本。
展开剩余85%邻里守望千余天
“窗帘之约”薪火传
在恒通生活小区,左邻右舍亲切地称呼郝素云为“好阿姨”,是谐音,更是由衷的赞誉。“好阿姨”郝素云今年已82岁高龄,老人精神矍铄,动作麻利,说话掷地有声,看上去更像是60多岁。
每天早晨起床后,郝素云出门第一件事,就是在小区里走几圈,抬头看一看高龄老人家里的窗帘,是拉开了还是一直闭合。“如果早晨哪家一直没拉开窗帘,我就要去上门探望一下,确认屋里老人的安全,才能安心。”郝素云说。
郝素云和“暖宝”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之前,我们经常上门走访小区里的高龄老人。后来综合考虑老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等因素,同时也是为了提升效率,我们便想出一个办法,通过窗帘的开合,来判断老人在家是否安全。”郝素云说,为满足辖区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在恒通社区党委的支持下,他们创新实施了“窗帘之约”志愿服务项目。从2021年10月起,属于小区老人们的“窗帘之约”,便温情展开。
“窗帘都是我们自己亲手缝制的,布料也是社会各界捐赠的。”郝素云说,在征得老人及他们家人的同意后,志愿者们会给老人免费安装上窗帘,窗帘上统一印有“窗帘之约”标识。
一个郝阿姨,带动一群好阿姨。三年多的时间里,参加“窗帘之约”的志愿者从最初的5人发展壮大到25人,帮扶老人也从10户发展到23户。
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党委副书记王丽介绍,在“窗帘之约”的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提出了“窗帘+”的升级举措,通过吸纳青年党团员志愿者,牵手共建单位、社工机构等途径,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无独有偶,黄山市祁门县金陶社区党组织也在2019年就牵头组建了“红窗帘”志愿服务队伍,从小区党员和热心居民中招募志愿者19人,通过走访入户,对辖区内独居老人进行摸排,联系共建单位支持,出资为辖区33户70岁以上独居老人安装红窗帘,配备智能窗帘控制器,并设置服务联系卡,印有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电话等信息。同时,安排熟悉情况的本楼栋志愿者每日早晚8点进行巡查,与独居老人按照约定开展互动,如发现老人没有按约定时间开关窗帘,便立即上门查看并联动医护人员和老人子女,有效防范老人发生意外事件。
创新服务“窗帘+”
为老服务全方位
清晨7时,合肥市蜀山区荷叶地街道浅水湾社区的居民自治小组组长林环将独居老人黄奶奶门口的垃圾袋收走,并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浅水湾社区推出“清尘之约”“晨夕之约”暖心项目,社区党员志愿先锋队、乐邻志愿服务队聚焦“家门口”的守护,通过清晨加傍晚的双重守望,实现平安“不断档”。
“自‘窗帘之约’行动推广以来,我们地毯式摸排街道高龄老人、空巢老人、重度残疾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难群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荷叶地街道社区建设部工作人员阚洁介绍,目前辖区共摸排45个小区,6237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实现“一人一档”,28人被纳入精准服务对象,从助餐、助医、助急等方面织牢困难群体服务保障网络。
93岁的蔡宏尤是合肥经开区锦绣中心天门湖社区的A级关注独居老人,居住在紫云花园一楼。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家喜欢在小区广场锻炼,每天6点出门锻炼的时候,他会主动把窗帘拉开,让网格大姐放心。
为了精准回应60岁以上的独居、空巢及其他特殊困难老人的需求,天门湖社区创新“四诊工作法”,构建起“社区+邻里+志愿者+智能设备”四位一体的关爱体系。社区根据前期“望、闻、问”所收集到的信息,精准“切”中老人的需求,提供节日慰问、学习成长、生活服务、文娱活动、安全保障和情感关怀等六大类精准化服务,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助力安养天年。
家住合肥高新区蜀麓中心蜀南庭苑社区的李大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独居老人,长期面临生活自理困难与精神孤独的双重困境。社区结合“窗帘之约”行动,每天安排老年助餐队伍为他上门送餐,每周安排志愿者上门打扫卫生,定期联系辖区共建医院上门开展健康义诊,还结对“对门志愿者”关注老人健康动向……
为了给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蜀麓中心通过全覆盖走访,为辖区所有小区的高龄、独居老人和困境儿童建立档案,并建立“窗帘之约”三色动态管理台账,根据红黄蓝不同风险等级实施精准照护。以“1+1+N”的模式,即一名社区骨干加一名红色管家,联动公安、物业、医疗等多方力量,组建了“蜀愿守护”“睦邻帮”等11支共109人的志愿服务队伍,今年已累计上门服务327次,为特殊群体送去了安全守护、健康体检和贴心照护。
多方协力善治理
科技赋能更精准
“以前总担心忘关阀门,现在有了智能燃气报警器,一旦漏气就会自动发出警报,燃气公司的小伙子还会定期来检查,社区的网格员也经常来看我,感觉特别安心。”在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街道卫塘社区东航银杏小区,独居老人唐奶奶说起家中的智能燃气报警器,不时竖起大拇指点赞。
完善基层治理,更需多方协力。近日,卫塘社区党委与合肥合燃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客户服务公司政务党支部开展了结对共建工作,创新构建“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人文关怀”三位一体安全服务体系,聚焦高龄、独居、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将“窗帘之约”升级为“智能安防+温情守护”的双重关爱模式。
卫塘社区党委书记陈红说,社区依托燃气公司专业技术优势,为社区特殊群体免费安装智能燃气报警器,并借助物联网技术搭建24小时实时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燃气浓度数据。同时,通过建立“家人式”服务档案,开展“一对一”志愿服务,推动了社区治理服务从传统“敲门问安”到“智能安防+温情守护”的跨越。
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翠庭园社区结合“窗帘之约”行动,针对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一户一策”服务方案,聚焦3户失独老人,通过安装窗帘、智能门磁、安装智能燃气报警装置等设施,以约定闭合窗帘、智能感应设备等方式,实时掌握服务对象生活起居情况,在保障其生活安全的同时,给予贴心关怀。
“‘窗帘之约’是承诺,社区是履行承诺的人,社区工作不仅仅服务绝大多数,更是要精准服务好关键的少数。”翠庭园社区党委书记何斌介绍。
因地制宜探索品牌
创新做法全省推广
6月24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全国共有161人上榜。其中,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小区的郝素云荣登“助人为乐好人”榜单。而在稍早前的6月16日,中央社会工作部等22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开展的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进入公示阶段,合肥市“窗帘之约”志愿服务项目入选。
“窗帘之约”简便易行、快捷实用,温暖人心、传递爱心,是“亲仁善邻”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社区治理和服务方式的探索创新。中共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近日印发通知,在全省推广“窗帘之约”经验做法。
摸排服务对象、征集服务需求;组建服务队伍、开展结对帮扶;坚持需求导向、提供精准服务;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多元参与……这份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注重学习借鉴“窗帘之约”做法所蕴含的理念,鼓励社区(村)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形成更多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
“推广不是简单的复制,一定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的意愿。”省委社会工作部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处处长鲍方斌表示,我省各地类似“窗帘之约”的创新做法不断涌现,我们要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从细微处着手,于关键点破题,策划推出更多有温度、暖人心的志愿服务项目,并将这些经验做法总结好推广好。
■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武鹏 王素英
发布于:北京市恒正网配资-泸州配资公司-配资平台排名前10名-配资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