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汾阳的黄土高原上,集贤堡村的青砖灰瓦间藏着一段中国白酒的荣光记忆。这里是清香型白酒老派酿法创始人王协卿的故居,更是 “集贤堡酿法” 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地。一坛穿越百年的老派汾,一座沉淀岁月的古村落,五代传承的匠心,共同构筑起中国清香型白酒的文化根脉。
一坛金奖酒,开创酿法新篇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聚光灯下,来自中国山西的 “义泉泳老白汾” 凭借醇厚净爽的口感惊艳世界,一举摘得酒类最高荣誉 “甲等金质大奖章”。这坛让中国白酒首次站上世界舞台的佳酿,便出自王协卿之手。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制定的老派酿法 —— 统一选用当年新粮食为原料,统一遵循精准的发酵周期,统一恪守 “地缸发酵、固态蒸馏” 的古法工艺,会成为后世清香型白酒的工艺范本。
展开剩余69%作为清香型白酒老派酿法的开创者,王协卿以晋商特有的严谨与远见,将民间酿酒的经验升华为系统化的工艺体系。在集贤堡的故居院落里,至今仍保留着他当年的痕迹,缸壁的细密纹路里,仿佛还能窥见百年前酒曲与高粱在低温慢发酵中悄然蜕变的痕迹。正是这种对 “净、爽、绵、甜” 口感的极致追求,让集贤堡酿法跳出了传统酿酒的经验主义,成为中国白酒工业化早期标准化生产的先驱。
技艺越山河,清香满九州集贤堡的酒香,从未囿于汾阳一隅。随着晋商的驼队与商船,王协卿开创的酿法沿着茶马古道与黄河水路,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北京的二锅头,承袭了地缸发酵的 “净”;陕西的西凤酒,延续了低温慢酿的 “柔”;河南宋河、四川绵竹酒、泸州酒…… 这些如今响彻中国的白酒品牌,背后都藏着晋商酿酒师的身影,带着集贤堡酿法的基因。
这种技艺的传播,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与各地水土的巧妙融合。王协卿的徒子徒孙们带着 “集贤堡酿法” 的核心要义 ——“粮为酒之肉,曲为酒之骨,水为酒之血,窖为酒之魂”,在不同的产区调整原料配比与发酵时长,却始终坚守 “纯粮固态、自然发酵” 的底线。这种 “守正创新” 的智慧,让清香型白酒从山西的村落酿法,成长为覆盖大半个中国的主流香型,而集贤堡,正是这棵参天大树的根系所在。
古建藏文脉,博物馆存荣光走进集贤堡,如同踏入一座立体的白酒文化博物馆。作为山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区,这里的古建筑群是晋商文化与酿酒文明的完美融合:二进三进的深宅大院里,楼厅林立如酒阵,木雕砖刻间藏着 “五谷丰登”“酒旗招展” 的纹样,每一处飞檐翘角都诉说着 “以酒兴业、以商传艺” 的往事。
汾酒老东家博物馆,更是一部具象化的清香史。 这里不仅是技艺的储存库,更是匠心的传承场 —— 当年轻游客触摸着复刻的地缸,听着百年前的故事,非遗便有了跨越代际的生命力。
非遗新使命,酿法续新篇如今,集贤堡酿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份荣誉背后,是对 “活态传承” 的深层期许。在集贤堡,年轻的酿酒师们仍在跟着老师傅学习踩曲的力度、看缸的火候,古法并未因现代技术而褪色。
从王协卿的一坛金奖酒,到如今香飘全国的清香盛宴;从青砖黛瓦的古村落,到活态传承的非遗项目,集贤堡酿法的保护,从来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封存,而是让百年匠心在当代找到新的生长点。当我们举杯品味清香,饮下的不仅是酒液,更是一代代匠人 “守艺如初” 的执着,是中国白酒文化 “生生不息” 的底气。
集贤堡的酒香,还将继续飘下去。在非遗保护的阳光下,这缕清香会带着晋地的风土,带着百年的故事,走向更远的未来。
发布于:山西省恒正网配资-泸州配资公司-配资平台排名前10名-配资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